甘肃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中医药文化历史悠久,中医药资源禀赋丰厚。甘肃始终坚持把中医药工作融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卫生健康事业全局统筹规划,努力探索形成了中医药事业产业文化“三位一体”融合发展的“甘肃模式”,建设中医药强省步履铿锵,为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了中医药力量。
立足省情、积厚成势,全速推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甘肃中医药文化积淀丰厚,人文始祖伏羲、“医圣”岐伯、东汉名医封衡、“针灸鼻祖”皇甫谧等历代先贤在陇原大地开了中医药先河,《黄帝内经》、武威汉代医简、敦煌医学等都是中华医学宝库的重要遗产。
甘肃享有“千年药乡”“天然药库”之美誉,是全国中药材主产区和黄芪、当归、党参等道地药材主产地,特有的“五朵金花”——当归、黄芪、党参、大黄、甘草在全国的占有量和品质名列前茅。
如何让“千年药乡”焕发新的生机?甘肃在探索中前行、在实践中收获。
甘肃充分利用地理区位优势,将中医药产业作为绿色发展崛起的十大生态产业和全省14条重点产业链之一,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快产业振兴发展。
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省中医药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刘伯荣介绍,围绕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我省专门设立工作专班、健全工作机制,形成党政领导主抓、部门协同、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中医药工作格局,高位推动中医药产业发展。
2023年5月,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甘肃省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聚焦中医药强省建设,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提升中医药防病治病能力,明确了8项工程的25项工作任务,为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事业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系列“硬核”举措,让甘肃中医药产业步入发展“快车道”。目前,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共计510万亩,标准化种植率达到60%以上,中药材年产量达156万吨,各地中药材实现标准化种植、规范化生产。打造6个中医药产业园区,推动道地药材党参、肉苁蓉、黄芪纳入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目录,省药监、中医药管理部门联合遴选确定首批甘肃省医疗机构中药制剂10大“陇药名方”。
甘肃规模以上中医药生产企业达106户,实现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21.6%,年营业收入1亿元以上中药工业企业共20家,龙头带动作用明显。2023年中医药全产业链总规模达到808亿元,较上年增长14.93%。
建设国家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点示范省、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和举办中国(甘肃)中医药产业博览会已成为甘肃三个“国字号”平台。刘伯荣表示,搭建这三个“国字号”平台,不仅充分展示了我省厚重的中医药文化积淀、富集的中药材资源、雄厚的群众认同基础和广阔的中医药发展前景,更为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积累了大量的先行先试经验,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
筑牢网底、打造高地,全面提升人民群众中医药服务获得感
“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就是要发挥中医药的特色优势,让更多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高质量的中医药服务。”刘伯荣说。
甘肃以推动优质中医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为重点,启动区域中医(专科)医疗中心、中医康复中心、中医治未病中心“三大中心”和中医优势专科建设,并筛选骨病、糖尿病、精神疾病等开展中西医协作攻关,逐步形成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中医专科集群,各专科(中心)突出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各项中医药核心指标大幅提升。
如今,全省所有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够开展10项以上中医适宜技术,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能够开展6项以上中医适宜技术,民族医院省级特色优势专科实现全覆盖,591种藏药院内制剂纳入全省医保药品目录。
人才兴,事业旺。全省各地加强各层次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中医药人才规模稳步增长,截至2023年底,全省中医药卫生人员总数达23047人,较“十三五”末增长23.06个百分点。高层次人才加速涌现,基层人才供给持续扩大……一支规模大、素质强、结构优的中医药人才队伍持续壮大,更加有效地满足广大群众对中医药多层次、多样化需求。
通过多年积累,中医药以其“简便验廉”的特点,深受甘肃各地群众认可和信赖。2023年,我省中医类医疗机构诊疗人次2444.6万人次,占全省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的22.9%;出院152.41万人次,占全省出院人次的25.8%,中医类机构床位数52929张,中医药人员数23047人,较上年均实现增长,人民群众重中医、用中医的获得感得到全面提升。
在注重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的同时,我省还在打造中医药服务新高地方面持续发力。大批国字号项目落户甘肃,中医药项目、学科建设全面发力、“点面开花”。
甘肃积极争取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定西市中医医院获批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省人民医院获批建设国家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平凉市中医医院、定西市中医医院、临夏州中医医院国家中医特色重点医院建设取得显著进展,武威市中医医院进入项目储备库。
省中医院中医骨伤科学、中医痹病学和甘肃中医药大学伤寒学入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名单,申报26个国家中医优势专科、1个国家中医康复中心和20个中西医协同“旗舰”科室建设项目。
传承精华、共建共享,持续扩大中医药影响力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把中医药文化传承好,充分发挥中医药独特作用,甘肃中医药人责无旁贷。
全省中医药系统自觉扛起“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职责使命,深入挖掘人文始祖伏羲、“医圣”岐伯、针灸鼻祖皇甫谧、敦煌医学、武威汉代医简等中医药资源,打造中医药文化传承平台,建成2个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确定11家省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入库培育单位,并在庆阳市举办甘肃·庆阳岐黄文化论坛。
甘肃持续实施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开展中医药文化服务月活动,推动中医药知识进校园、进乡村、进社区,在全社会营造“爱中医药、信中医药、用中医药”浓厚氛围。2023年,全省中医药系统在各地组织宣传中医药教育活动220余场(次),参与人数达8万余人次,发布信息6400余条,发放资料13.2万份,开展义诊9000余人次。
建设甘肃省珍稀中药资源评价与保护利用工程研究中心、甘肃省道地中药现代化工程研究中心、甘肃省中药新药剂型研究工程实验室、甘肃省中药质量控制技术工程实验室等28个省级创新平台,争取创建了藏药外用制剂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等3个国家级创新平台,为全省中医药产业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伴随着“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朋友圈”的不断扩大,甘肃中医药“走出去”的步伐越来越快,在援外医疗、卫生应急、健康治理等方面展现出独特优势,助力共建国家不断提升卫生健康水平。自2013年起,甘肃持续深化同“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交流合作,先后在乌克兰、法国、新西兰、匈牙利等“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成立了16家岐黄中医中心(学院),增强了甘肃中医药文化的对外影响力。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获批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甘肃方剂”走出国门、大显身手,赢得“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人民的广泛赞誉。
全省中医药系统将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部署要求,聚焦推进中医药高质量发展,以全面实施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为抓手,深入实施中医药强省工程,着力在抓党建、强内涵、建高地、扬特色、育人才、夯基础、强产业、促发展方面取得新突破,推动全省中医药工作再上新台阶。(记者王睿君)
Copyright © 2022 Zhengxianling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上海韵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湖北省楚商联合会理事单位、世界发明家协会联合会成员 沪ICP备2022002356号-1
地址:上海市奉贤区金海公路6055号11幢5层 EMAIL:hb@zhengxianl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