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简介
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是集勘察设计、施工安装、工业制造、房地产开发、资源利用、金融投资和其他新兴业务于一体的特大型企业集团,总部设在中国北京。作为全球最大建筑工程承包商之一,中国中铁连续18年进入世界企业500强,2023年在《财富》世界500强企业排名第39位,在中国企业500强排名第10位。
中国中铁拥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源流。1950年3月为中国铁道部工程总局和设计总局,后变更为铁道部基本建设总局。1989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基本建设总局,组建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2000年9月,与铁道部实行政企分开,整体移交中央大型企业工作委员会管理。2003年5月由国务院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能。2007年9月12日,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独家发起设立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并于2007年12月3日和12月7日,分别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和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2017年12月由全民所有制企业改制为国有独资公司,更名为中国铁路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中铁具有中国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准的铁路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公路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市政公用工程施工总承包一级资质以及桥梁工程、隧道工程、公路路基、路面工程专业承包一级资质,公路行业甲级设计资质,拥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经济合作经营资格证书和进出口企业资格证书。
中国中铁先后参与建设的铁路占中国铁路总里程的三分之二以上;建成电气化铁路占中国电气化铁路的90%;参与建设的高速公路约占中国高速公路总里程的八分之一;建设了中国五分之三的城市轨道工程。
中国中铁业务范围涵盖了几乎所有基本建设领域,包括铁路、公路、市政、房建、城市轨道交通、水利水电、机场、港口、码头,等等,能够提供建筑业“纵向一体化”的一揽子交钥匙服务。此外,公司实施有限相关多元化战略,在勘察设计与咨询、工业设备和零部件制造、房地产开发、矿产资源利用、高速公路运营、金融等业务方面也取得了较好的发展。
中国中铁在特大桥、深水桥、长大隧道、铁路电气化、桥梁钢结构、盾构及高速道岔的研发制造、试车场建设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独特的管理和技术优势。桥梁修建技术方面,有多项修建技术处于世界先进水平;隧道及城市地铁修建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部分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铁路电气化技术代表着当前中国最高水平。
中国中铁机械装备领先。拥有国内数量最多的隧道掘进机械(盾构、TBM)、亚洲起重能力最大的吊装船、整套深海水上作业施工装备、国内数量最多的用于铁路建设的架桥机及铺轨机,以及国内数量最多的用于电气化铁路建设的架空接触线路施工设备。公司能够自行开发及制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专用重工机械,同时公司是世界上能够独立生产TBM 并具有知识产权的三大企业之一。
中国中铁是国家科技部、国务院国资委和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的全国首批“创新型企业”。共获国家科技进步和发明奖127项,其中特等奖5项,一等奖16项;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 167 项;荣获省部级(含国家认可的社会力量设奖)科技进步奖4253项;拥有专利24973项,其中发明专利5157项,海外专利157项;拥有国家级工法 166 项,省部级工法 4609项。公司拥有“高速铁路建造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盾构及掘进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和“桥梁结构健康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三个国家实验室及“数字轨道交通技术研究 与应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拥有 10 个博士后工作站、36个省部级研发中心(实验室)、19 个国家认定的技术中心和107个省部级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先后组建了20个专业研发中心。
中国中铁现有员工约29万人,其中,中高级技术人员8.5万余人,正高级职称2400多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名。
中国中铁在全球市场久负盛名。自20世纪70年代建设长达1861公里的坦桑尼亚至赞比亚铁路项目开始至今,先后在亚洲、非洲、欧洲、南美洲、大洋洲等多个国家建设了一大批精品工程。目前在全球9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有机构和实施项目。
我们愿与国内外各界朋友携手合作,为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总部组织机构
成员企业
集团公司党委常委
陈云,现任中国铁路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陈文健,现任中国铁路工程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党委副书记、董事。
王士奇,现任中国铁路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党校校长、职工董事。
孙璀,现任中国铁路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常委。
张建强,现任中国铁路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常委、纪委书记。
任鸿鹏,现任中国铁路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常委。
黄超,现任中国铁路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常委。
耿树标,现任中国铁路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常委。
董事会
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陈云
陈云先生,中共党员,正高级经济师,现任本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同时任中国铁路工程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铁工”)党委书记、董事长。陈先生1983年参加工作;2007年4至2017年3月任中国交通建设集团党委常委,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常委、副总经理;2017年3月至2017年9月任中国交通建设集团党委副书记,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副总裁;2017年9月至2017年11月任中国交通建设集团党委副书记,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执行董事;2017年11月至2019年6月任中国交通建设集团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执行董事、工会主席。陈先生于2019年加入本公司,2019年6月至2019年8月任本公司党委副书记,中铁工党委副书记;2019年8月至2019年10月任本公司总裁、党委副书记,中铁工总经理、董事、党委副书记;2019年10月至2020年11月任本公司总裁、执行董事、党委副书记,中铁工总经理、董事、党委副书记;2020年11月至2020年12月任本公司总裁、执行董事、党委副书记,中铁工党委书记、董事长;2020年12月至今任本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中铁工党委书记、董事长。陈先生毕业于华东水利学院水港系航道工程专业并获得工学学士学位,后毕业于清华大学并获得工商管理硕士学位。
公司执行董事、总裁、党委副书记:陈文健
陈文健先生,中共党员,正高级工程师,现任本公司总裁、党委副书记、执行董事,同时任中国铁路工程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铁工”)总经理、董事、党委副书记。陈先生于1996年参加工作;2007年1月至2014年9月,任中建阿尔及利亚分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2014年9月至2016年8月,任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海外事业部总经理;2016年8月至2017年12月,任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海外事业部总经理、党工委书记;2017年12月至2018年6月,任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海外事业部总经理、党工委书记,海外部总经理;2018年6月至2018年10月,任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海外部总经理、中国建筑国际工程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2018年10月至2020年3月,任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海外部总经理,中国建筑国际工程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中国建筑(南洋)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2020年3月至2020年11月任中国建筑第三工程局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陈先生于2020年11月加入本公司,2020年11月至2020年12月任中铁工总经理、党委副书记、董事;2020年12月至2021年3月任本公司总裁、党委副书记,中铁工总经理、党委副书记、董事;2021年3月至今任本公司总裁、党委副书记、执行董事,中铁工总经理、党委副书记、董事。陈先生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建筑结构工程专业并兼修环境工程系环境工程专业,获得工学学士学位;后获得英国牛津大学SAID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学位。
公司执行董事、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王士奇
王士奇先生,中共党员,正高级经济师,现任本公司党委副书记、执行董事、工会主席,同时任中国铁路工程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铁工”)职工董事、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王先生于1983 年参加工作, 2009 年2 月2014 年4 月任中央纪委案件审理室副局级纪律检查员、监察专员。王先生于2014 年加入本公司,2014 年4 月至2020 年1 月任本公司党委常委、纪委书记,中铁工党委常委、纪委书记;2020 年1 月至2020 年2 月任本公司党委常委、纪委书记,中铁工党委副书记;2020 年2 月至2020年4月任本公司党委副书记,中铁工党委副书记;2020年4月至2021年1月任本公司党委副书记、执行董事,中铁工党委副书记;2021年1月至今任本公司党委副书记、执行董事、工会主席,中铁工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职工董事。王先生毕业于中共中央党校政治法律专业。
公司非执行董事:文利民
文利民先生,中共党员,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现任本公司非执行董事,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外部董事、中国一重集团有限公司外部董事。文先生1990年参加工作;2005年9月至2016年8月任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总会计师,2014年6月至2018年3月兼任东方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监事会主席,2016年8月至2018年1月任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总会计师、党组成员;2018年1月至2020年9月任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总会计师、党组成员;2020年12月至今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外部董事、中国一重集团有限公司外部董事。2021年3月至今任本公司非执行董事。文先生毕业于北京水利电力经济管理学院财会专业并获经济学学士学位,后毕业于西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并获高级工商管理硕士学位。
公司独立非执行董事:修龙
修龙先生,中共党员,高级工程师,研究员,国务院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现任本公司独立非执行董事,中国绿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外部董事,兼任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1984年参加工作;2007年1月至2017年12月任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党委副书记,2014年兼任中国建设科技集团董事长;2018年1月至2020年7月任中国建设科技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同时任中国建设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2016年至今兼任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2020年11月至今任中国绿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外部董事。2021年3月至今任本公司独立非执行董事。修先生毕业于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工程学院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并获得工学学士学位、结构工程专业并获得硕士学位。
公司独立非执行董事:孙力实
孙力实女士,中共党员,高级经济师,现任本公司独立非执行董事。孙女士1984年7月参加工作。历任物资部供应管理司管理处副主任科员、主任科员、副处长,国内贸易部办公厅部长办公室秘书、财会司综合处处长,国务院稽察特派员总署稽察特派员,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正处级专职监事、办事处副主任(副局级),中国恒天集团公司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中国建筑材料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中国建材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党委常委。2005年8月至2015年5月任中国恒天集团有限公司董事、职工董事、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工会主席;2015年5月至2016年8月任中国建筑材料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2016年8月至2022年7月任中国建材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职工董事、工会主席;2024年6月至今任中国林业集团有限公司外部董事;2024年8月至今任本公司独立非执行董事。孙女士毕业于辽宁财经学院物资管理专业并获得经济学学士学位,后获得北京理工大学工业工程专业工程硕士学位。
公司独立非执行董事:屠海鸣
屠海鸣先生,中国香港籍,现任本公司独立非执行董事、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香港新时代发展智库主席。屠先生1983年参加工作。历任上海解放日报记者、香港《繁荣》杂志总编辑。1990年2月至今任香港豪都国际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1992年2月至今任上海豪都房地产开发经营有限公司董事长;2017年9月至今任香港新时代发展智库主席;2020年12月至今任暨南大学“一国两制”与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长兼客座教授;2024年8月至今任本公司独立非执行董事。屠先生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新闻专业,后获得复旦大学管理学院高级工商管理专业硕士学位。
发展历程
中国中铁脱胎于传统体制,成长于改革开放年代。在1989年由铁道部基本建设总局改制成为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以后,30多年来,中国中铁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把握改革发展的前进方向,紧紧抓住历史性战略机遇,深化改革、锐意进取,积极参与市场竞争,扎实开展管理创新、提质增效、瘦身健体等方面的工作,企业发展呈现出新气象,创造了辉煌业绩。
一、公司体制改革
中国中铁前身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成立的铁道部基本建设总局,从性质上讲是铁道部管理的一个行政部门,主要依靠国家计划开展铁路建设工作。1989年7月1日,铁道部撤销基本建设总局,正式成立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作为铁道部领导下的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具有法人资格的全民所有制企业,对所属单位实行统一领导和管理,这标志着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初步具备了企业职能,至此公司被推向市场。但是在此后10年的时间里,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的企业主体地位并没有完全落实,与所属成员企业定位不明、职能不清、管理机制不畅,仍然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
针对上世纪九十年代末铁道部实行五大公司结构性分离,全面走向市场,公司党委在全系统广泛开展了“十破十立”“融冰化雪”“推墙入海”“开源引流”等一系列思想解放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1996年10月,在邯郸召开的全公司政治工作会议上,开展了解放思想大讨论,为如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统一思想、寻找出路,对企业发展产生了重大的推动作用。从1999年开始,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推出了一轮大规模的深层次改革,开始对人事、劳动、分配制度改革进行艰难的探索和大胆的尝试,对全公司员工长期形成的传统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产生强烈冲击,涉及面之广、强度之大、影响之深,在全公司历史上罕见,对于企业全面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体制机制意义重大。
为响应党的十五大提出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的方向”号召,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所属各工程局在2000年前后纷纷进行了公司制改造。这标志着公司作为一个独立的市场竞争主体和法人实体,开始真正走向社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四自”企业。2003年,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还完成了中国海外工程总公司及22家铁路设计施工企业的并入重组,实现了中铁二院、三院回归,在此基础上成立了中铁六局到十局5个大的工程建筑集团,以及中铁设计咨询集团等单位。这次中国中铁历史上最大规模的重组为公司增添了近1/4的总资产和28%的企业规模。
2000年9月,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与铁道部“脱钩”,在完成企业重组的基础上,整体移交中央企业工委管理;2003年5月,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整体归属国务院国资委管理;2006年11月,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成为国务院国资委董事会试点中央企业,建立了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完成了对总部的公司制改造,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2007年9月,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独家发起成立了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承继了总公司的主营业务、企业资质和主要资产,成为实质上对内和对外承担管理责任的主体;2007年12月,中国中铁在沪港两地成功整体上市,公司建立和完善了职责明确、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治理结构。
2017年6月,中国中铁召开股东大会,以95%的赞成票高票通过了党建工作纳入公司章程的章程修正案,加强和完善了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中国中铁成为第一家党建工作进公司章程的境内外整体上市的中央企业,自此中国中铁的管理体制进入了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新的历史阶段。
二、经营机制改革
1989年实现全民所有制企业改制后,总公司虽走上了市场经济道路,但刚开始阶段仍然主要依靠铁道部分配任务,没有彻底走出“靠两条钢轨过日子”的局面。1989年全年承揽任务只有31亿元,利润总额只有1461万元,施工产值只有27.89亿元,固定资产只有31.35亿元,当时的首要任务是解决“吃饭”问题。
为打开窘迫局面,总公司除了紧抓现有的铁路市场,还积极承揽路外任务,重点放在珠江、长江、环渤海三角洲地区和全国“十大经济热点”,全方位开发路外市场。总公司分别在广州、深圳、上海、南京、宁波、厦门等地设立办事处、联络处等分支机构;各局、院、厂在全国各地也设有经营开发机构,通过经营开发机构,广泛搜集追踪信息,紧盯工程项目,全力参与投标竞争。总公司及派出机构,积极主动地牵线搭桥、组织协调、参与决策,帮助办理投标的各项事宜,积极为各单位服务。1989年至2000年,总公司共承揽路外各项工程任务844.9亿元,占承揽任务总额的48.7%。
2000年前后,包括铁路建设在内的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出现了新一轮高潮,公司紧紧抓住这个机遇期,努力构建“大经营”格局,全方位参与市场竞争,实现了从路内到路外、从单一到多元、从国内到海外的市场经营三大突破,初步奠定了“一业为主、多元发展”的经营格局。公司的经营理念从“被动追随市场”转变为“主动适应市场”,经营思路由“分兵出击”转变为“集团作战”。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各级组织直接介入、各个系统通力合作、全体员工积极参与的大经营格局逐渐确立。
此后,总公司积极适应市场变化,开启了新的经营体制改革,明确了三级法人在经营工作中的职能定位,建立了以二级单位为主体的区域经营管理架构,明晰并规范了投资经营的责任分工及其管理体制机制,即“总公司协调经营、集团公司主体经营、工程公司辅助经营”的经营职能分工。持续拓宽经营领域,进入了地下综合管廊、海绵城市和单轨建设、养老地产开发等新兴市场,在特级资质、执业资格证书、企业业绩信誉等经营要素建设上均实现了长足进步,完成了从被动追随市场到主动适应市场再到经营创造市场的“三级跳”,促进了企业经营工作质量不断提高,生产经营规模迅速扩大。
除了国内业务,总公司还积极走向国际市场。公司海外业务起步于上个世纪70年代,先后完成了坦赞铁路等一批援外项目,大多数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经援项目。1993年10月,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获得国家对外经贸部颁发的对外承包工程和对外劳务经营权,外经工作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1990年至2000年累计签订合同额5.3亿美元,累计完成营业额4.1亿美元,派出劳务人员4500人次。先后在伊朗、科威特、尼日利亚、孟加拉、泰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承揽铁路、公路、机场、市政建筑工程250余项。公司对外劳务合作项目遍布于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中铁认真贯彻落实中国铁路、中国高铁“走出去”的重大部署,全力实施“大战略、大平台、大旗舰、大布局、大政策”的海外经营方针,全面推进区域化布局、属地化经营、精细化管理,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人才、管理等方面的综合优势,努力争当“一带一路”建设的“开路先锋”,在实施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方面取得积极成果,承建了一大批如中亚第一长隧乌兹别克斯坦安琶铁路卡姆奇克隧道、埃塞俄比亚的斯亚贝巴轻轨、中国至老挝昆万铁路、印度尼西亚雅万高铁、孟加拉国帕德玛大桥、匈牙利至塞尔维亚铁路等标志性的重点项目。目前,公司经营领域遍布全球9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三、管理制度改革
中国中铁多年来一直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积极探索、推进各项管理制度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实行“项目法施工”。1987年,总公司学习鲁布革工程管理经验,按照局直管项目部,局派出指挥部管理工程处组建项目部,工程处直管项目部等形式进行项目法施工试点。中铁一局在承建五星级的西安国安大酒店时,组建了中国中铁最早的“项目经理部”。这个项目经理部有21个人,全权负责从投标、签约开始到工程竣工验交全过程的管理工作。他们既按合同保质保量地完成了任务,又按照合同规定上缴了管理费,员工收入也有很大提高,还荣获了鲁班奖。这在当时是全新的探索,随后项目法施工在公司全面推广。
积极探索新的承包模式。1992年,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以承担京九铁路中的阜阳至九江段544.4公里(含武汉至麻城联络线82.4公里)建设任务,调集下属多家单位1万多名精兵强将参加施工,如期完成了任务,创造了“一流的速度、一流的质量、一流的安全、一流的效益”,得到铁道部领导的赞扬。1999年初,铁道部动工修建秦皇岛——沈阳客运专线,分段进行招投标,择优选定施工单位。总公司各单位分别中标各标段,获得相应的任务份额并顺利完成施工任务,结束了单纯依靠铁道部分配任务的历史。
21世纪初探索创新形成了“杭州湾模式”。公司承接的工程市场化运作程度越来越高,投资运营管理模式都发生了变化,工程体量和技术难度越来越大,出现了工程项目大型化、集成化、复杂化的趋势。公司以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建设为试验场,形成了以管理层级“扁平化”、施工生产工厂化、专业化、机械化等为主要特征的“杭州湾管理模式”。
2007年公司上市后,股份公司明确了公司总部是全公司的战略管理中心、资产监管中心、资本运作中心、经营管理中心和风险控制中心,要进一步提高经营能力、监管能力、控制能力和协调能力,实现对全公司的有效管理。在2008年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坚定一个思路、搞好两个加强、实行三个集中”的工作战略思考,进一步推动企业经营机制和管理方式的创新,加强了公司总部的控制力,强化子分公司的执行力,努力形成集团优势突出、职能定位明确、管理规范高效的运营机制。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中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国资委深化企业改革的部署要求,大力推进管理实验室活动,狠抓宏观成本管控与微观成本管控并重要求的落实,全面加强三级公司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尤其是从2015年开始,中国中铁以浩吉(内蒙古浩勒报吉与江西吉安)铁路为试点,全面开展了项目管理实验室活动。借用技术实验室的概念,依托具体项目有组织,有计划地对项目管理的各类制度办法进行总结提炼和实践检验,实现制度办法的从无到有和去伪存真,打造出项目管理的先进样板和标准模块。随着活动的不断深入,各施工企业已将项目管理实验成果及时总结推广,基本完成了项目管理制度的全面更新。
中国中铁所取得的成就,既得益于国家改革开放和宏观经济政策带来的良好外部环境,更得益于企业自身不断深化改革所形成的内生动力。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企业发展更具活力、更有效率、更可持续。
关于征贤令--中国首家泛国际人才招聘平台
征贤令由上海韵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开发运营,公司主面向国际提供人才求职招聘、高层次人才/科创类人才招聘引进【海外优青、启明计划、线上线下招聘会、校招、社招、网招、猎头等】、学术交流、软件开发等服务,适时我们将上线AI英、韩、日、法、德……等语言平台及APP以满足全球用户需求,截止目前公司已与人社部、科技部等国家部委,部分省市委组织部人才办、人社、工信、科技、工会、商会、学会、协会及全国各大区985211等高校、部分企业HR、国际院士联合体及联合国科技委WDTA、俄罗斯、日本、韩国、新加坡、新西兰、澳大利亚、荷兰、德国、英国、法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家部分国际机构和QS世界大学百强高校(MIT、牛津、墨尔本大学......)等建立沟通管道
服务项目如下:
A、国际高层次/科创类人才(博士、博士后、院士)招聘引进(线上线下招聘会、校招、社招、网招、猎头等)、境外企业访学、学术交流、软件开发
B、征贤令®运营(平台及公众号人才类型不限,备注:官网改版升级中)
支持服务地区:
中国、韩国、日本、俄罗斯、新加坡、新西兰、澳大利亚、荷兰、德国、法国、英国、匈牙利、意大利、美国、加拿大等(可辐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主服务内容:
城市、园区、用人单位线上线下专场高层次人才招聘会、科创类引才活动【项目征集、筛选、路演.....落地等】、招商引资、学术交流会议,网络求职招聘、线下可到上述指定国家。
在过去的2024年我们先后加入了中国湖北省楚商联合会、世界发明家协会联合会【IFIA】并确立了将征贤令打造成中国首家泛国际人才招聘平台(AI英、韩、日、法、德......等语言平台及APP适时将上线。国际HRD(HR)联盟同步发起中)且未来服务于全球200余国家几十亿用户的宏伟目标,截止2024年12月31号我们已得到联合国科技委WDTA理事长回覆2025欢迎韵通科技和征贤令加盟联合国科技委WDTA等合作、2025起将与国际院士联合体开展合作及或将参与FCPAE(全欧专业人士联合会)欧洲论坛等活动合作并助力国际人才交流与合作,进而推动科技创新、带动就业,以服务全球经济建设和促进跨国间友好合作共创美好未来。进而更好地服务于全球各国用户。
IFIA中文全称:世界发明家协会联合会,总部分别位于瑞士日内瓦和美国旧金山,2024年2月经IFIA第47届全球执委会审议通过上海韵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征贤令】加入其组织,详见IFIA官网公示:
https://www.ifia.com/ifia-47th-executive-committee-meeting-held-on-feb-2024/
本公司旗下招聘平台将于2025年2月1日 起正式启动收费服务,详情参阅:
https://mp.weixin.qq.com/s/YmOxE1snwAAvskZgwm5RxA
当前我们正面向国际组织高层次人才线上线下专场招聘会,活动详见征贤令®国际高层次人才招聘活动行程计划公众号推文:
https://mp.weixin.qq.com/s/UGfNhxHRoIs1KZF7Thsfxg
征贤令®常年面向全球大量招聘海外高层次人才及创新人才,详见公众号介绍:
https://mp.weixin.qq.com/s/8YaCD8xaXiDeC93a1foUKQ
关于创立发起国际HRD(HR)联盟邀请函,详见公众号介绍:https://mp.weixin.qq.com/s/fdg6QB82KAJCeTi0VZVZKQ
以上欢迎全球各国用人单位HR、高校及科研院所负责人、学术负责人、青年博士/博士后/院士等人才与我们联络或注册加入我们平台,我们所募集的人才将优先推荐至中国国内或全球各大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工作。
产品与服务
工程建造
设计咨询
装备制造
特色地产
资产经营
资源利用
金融物贸
新兴产业
海外业务
企业文化
中国中铁“开路先锋”文化
中国中铁“开路先锋”文化是中国中铁企业文化的总称,企业使命、企业愿景、企业核心价值观、企业精神等核心价值理念,企业品牌宣传语,经营理念、管理理念、安全理念、质量理念、环保理念、人才理念、廉洁理念、品牌理念等具体工作理念,构成了中国中铁“开路先锋”文化理念系统的“四梁八柱”和基本框架。
企业使命
中国建造: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做强做优建筑业主业,按照适用、经济、安全、绿色、美观的要求,提升建筑设计水平,强化施工过程管控,加强技术研发应用,推广智能和智慧建筑,全心全意建造精品工程,持续改善交通环境、生活环境和物理环境,打造“中国铁路”“中国大桥”“中国隧道”“中国装备”等一系列亮丽的“国家名片”,为“中国建造”增墨添彩。
铁肩担当:切实履行国有企业政治责任、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发挥好社会主义公有制和国家主权性质的重要保证作用,当好国民经济中的顶梁柱和压舱石,并将经营发展的成果回报社会、“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彰显“共和国长子”的责任与担当。
企业愿景
努力做到“三个领军”“三个领先”和“三个典范”,把中国中铁建设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综合型建筑产业集团。
“三个领军”就是要成为在国际资源配置中占主导地位、引领全球行业技术发展、在全球产业发展中具有话语权和影响力的领军企业;
“三个领先”就是要成为在全要素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等效率指标、净资产收益率和资本保值增值等效益指标、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方面的领先企业;
“三个典范”就是要成为在践行新发展理念、履行社会责任、拥有全球知名品牌形象的典范企业。
核心价值观
守正创新: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既要保持战略定力,始终不渝守住方向、守住立场、守住根脉、守住底线,又要勇于开拓创新,以新的理念、思路、办法、手段解决企业改革发展中存在的矛盾问题,把问题找准、把根源挖深、把整改做实,不断推进自我革命,推动企业在向上向好的基础上更上层楼。
行稳致远:坚持走得端、行得稳,有所为有所不为,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进;坚持打基础利长远,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坚持深化改革,突破瓶颈制约,解决发展难题,激发企业活力和潜能;坚持底线思维,强化危机意识,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确保企业始终沿着正确的轨道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向上向善:树立高远的理想追求和深沉的家国情怀,立志成为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有贡献的时代新人;把学习当成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精神追求,通过学习开阔视野、提升格局、提高本领;常怀“进取之心”,常践“实干之行”,在奋斗和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崇德向善、择善而从、见贤思齐,传递正能量、弘扬真善美,形成向上向善的强大力量。
勇争一流:以敢为人先的魄力、敢谋大业的勇气、敢于担当的作风,大胆闯、大胆试、大胆干,解放思想谋发展,放开手脚干事业;以“滚石上山”的拼劲、“钉钉子”的韧劲、“啃硬骨头”的闯劲,涉险滩、闯关隘,迎难不畏难、克难勇攻坚;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变压力为动力,化不利为有利,勇当高质量发展排头兵,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
人力资源
人才战略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围绕战略导向、市场导向和问题导向,创新人才选用和激励机制,加速推进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数字化,打造人力资源赋能平台,形成管理科学且不断优化的人才生态系统,逐步培养打造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专业突出、富有活力,满足公司战略发展要求的人才队伍,为把中国中铁建设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人才现状
全公司共有员工29.5万人。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才20.5万人,占员工总数的69.5%;高级及以上职称40054人(含正高级3211人),中级职称69771人,初级职称76603人,分别占专业技术人才的19.5%、34%、37.3%。高技能人才41869人,占工人总数的54.9%;其中,工匠技师20人、特级技师489人、高级技师5643人。
全公司共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名、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10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1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36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2名、中国中铁特级专家14人、中国中铁专家103人。
Copyright © 2025 Zhengxianling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上海韵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湖北省楚商联合会理事单位、Member of the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Inventors“ Associations (IFIA) 沪ICP备2022002356号-1
地址:中国上海奉贤区金海公路6055号 EMAIL:hb@zhengxianling.com